我是如何自愈自己的孤獨和崩潰的
商業管理部 余美艷
你有沒有經歷過特別孤獨又崩潰的時刻?
前段時間,一度覺得自己emo到抑郁了,身心被莫名其妙的煩躁和疲憊吞沒,越刷手機越覺得一切都烏煙瘴氣,一切都言不由衷,感覺內心有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正在倒塌:迷茫的工作和生活,不完滿的自我,不完整的愛,貪婪和惡意,對生活的無能為力,年齡的焦慮以及友情的危機等等。
你也一定經歷過這樣失控的時刻,站在
的確,不動聲色早就成為了成年人的標簽,不允許我們像小朋友一樣大哭大鬧,因為哭鬧不能改變任何事情,也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因為你的崩潰給你一顆糖。有時候,你以為的救命稻草變成了壓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,將負能量傳染給別人,不僅影響別人的情緒,還有可能會失去一個朋友。
所以后來,我什么都沒說,開始讀書,開始旅行。
每個人都需要一片屬于自己的瓦爾登湖
《瓦爾登湖》書里有句話:我發現,大多數時間一個人獨處有益于身心健康,和朋友在一起,即使是最好的朋友,也會很快感到厭煩,消耗精力。我愛獨處,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伙伴了。在多數情況下,我們外出,到人們中間去時,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為孤獨。
有人相愛,有人夜里開車看海。某一個晚上,一個人開著車去往陸地的盡頭看海。一開始是極度興奮的,等到連路燈都關掉,我終于不再故作雀躍,不再裝作一個興奮的游客,安靜下來,坐在海邊,聽海浪一點點的拍打沙灘的聲音,一遍又一遍,去感受翻滾,感受無聊,直到對無聊的忍耐也變得無聊,無聊就消失了。甚至,感受到自我的消失。
過度自我關注是萬惡之源。
村上春樹說: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,只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。
初中時就學習了lonely(獨自、寂寞)和alone(獨自,單獨)的區別,長大后,才懵懂
所以,每個人都需要一片屬于自己的瓦爾登湖。去找一片海,或是一片湖,又或者僅僅是一汪水,坐下,去觀看,用眼睛而非屏幕去觀看,在無聊的時刻不去求助社交網絡上的熱鬧,不再找人傾訴傾訴。等待,等待那片水帶走你的欲望與疲憊,你發現自己微不足道,你只是風在水面上制造的一抹轉瞬即逝的褶皺。
你會發現,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了。
年少時不懂魯迅,讀懂后淚流滿面
哀其不幸人到中年,多少人活成了閏土。怒其不爭的,從來不止孔乙己。阿Q的憤怒,抽刃向更弱者。無休止的抱怨,摧毀了
魯迅之所以迷人,是因為他太過于一針見血。溫言軟語,不足以驚醒古老鬼魂毒瘴中的昏睡者,所以務必要激切的吶喊,才足以震動那些麻痹已久的神經。他的吶喊,他的彷徨,他的匕首投槍一樣的雜文,都如野草般堅固而深厚的根脈,俘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。魯迅哪里是在“寫作”?分明是在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靈魂!
再讀魯迅的文章,我竟淚流滿面,那是一種警醒的力量,使無力者有力,使悲觀者前行。
再讀《肖申克的救贖》,明白為什么要讀
多年前看這本書,是帶著一種對不常見生活的好奇心和窺探欲來看的,看到的是激動人心的越獄橋段,如今重溫此書,才悟出了書的深意:一個人的知識體系,就是他認知世界的藍圖。
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:“剛入獄的時候,你痛恨周圍的高墻;慢慢地,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;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,這就叫體制化?!?/span>
在肖申克監獄,有人向往高墻外的星辰大海,有人安于墻內的平淡與秩序。而那里,不就是每個人的生活嗎?才明白生活是每個人最大的囚籠。任何一個你不喜歡又離不開的地方,任何一種你不喜歡又擺脫不了的生活,就是監獄。真實的監獄是被迫進入的,但“生活監獄”最開始大多都是從自我設限進入的。
“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,它們的羽毛太鮮明,歌聲太甜美,也太狂野了?!?/span>
安迪之所以能絕處逢生,找到通往自由大門的道路,離不開他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超乎常人的
書猶良藥,可以醫愚;書如巨尺,可以丈量世界。
這世上沒有白走的路,更沒有白讀的書。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,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得到回報。在你想不到的時候,在你看不見的方向,你播下的種子正在悄悄生根發芽,終有一天,它們會長出一片森林。
成年人的生活,一邊崩潰,一邊自愈。如果你覺得焦慮和孤獨,不如去讀書吧。生活的一切難題,書中自有答案
(該作品榮獲文昌集團2021年冬季文體活動征文二等獎)
注:文中插圖來自網絡,侵刪。